三弦的介绍
沈尹默在1918年创作了题目为《三弦》的散文诗,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散文诗之一,发表在1918年8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即第五卷第2号).这首诗仅140余字,寓情于景,诗意朦胧,意象独特,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效果.
《三弦》 内容
中午的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柳.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穿破衣裳的老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什么是三弦定理?
这是数学问题吧… 所谓三弦定理就是:由圆上一点引出三条弦,中间一弦与最大角正弦的积等于其余每条弦与不相邻角正弦的积之和. 用图表述,即:圆上一点A,引出三条弦AB(左)、AC(右)、及中间弦AD,BC与AD交于P. 再根据《三弦定理》,有以下关系, ABsin∠CAP +ACsin∠BAP= ADsin∠BAC.
一弦和三弦分别是右手哪两个手指拨弄
一….是大拇指向下…3是中指勾………
三弦集团旗下有几家公司?
三弦智慧文化控股股份公司、三弦资产控股股份公司、三弦互强投资股份公司、三弦智慧(北京)投资管理公司.
三弦与二胡的区别
三弦有3根弦,是弹拨乐器;二胡有2根弦,是拉弦乐器.
月琴与三弦有什么区别
月琴,我国汉、彝、苗、侗、布依、白和哈尼等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弹弦乐器。历史久远,流传广泛,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民间器乐合奏、歌舞、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
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三弦的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变化的幅度较大。分小三弦与大三弦两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弦。
三弦的演奏技巧很多,有弹、挑、双弹、双挑、扫、轮、搓等。
吉他和三弦有什么区别
弦数目不一样,吉他6根,三弦3根.. 前者西洋乐器..后者中国民乐..
有没有学习乐器三弦的?
你好,我想试着回答一下你的问题.首先三弦这样乐器是很好的.但是学好它并不容易,当然,想学好哪样乐器都不容易.本身民族弹拨乐器里面没有固定音位的乐器是较少的,而三弦就是其中一个.所以音准方面如果先天条件好凭耳朵是可以找准把位的.三弦这种乐器的音色你应该听过,穿透力也是非常强的,能够被运用到的地方其实还是不少的.无论是独奏、合奏还是说唱等等.但是如大家所说,因为它算是稀缺乐器所以学习已经教授的人都不是很多,不过不乏好的老师,这一点相信你从几所著名的音乐学院里都是可以找到的.如果还有什么具体的问题你可以继续发问,我愿把我知道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沈尹默的《三弦》的主要内容?
沈尹默《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赏析: 沈尹默这首《三弦》看起来像一幅素描画:长街上,没有行人,只有路旁一排被风吹动的杨树,长街的另一旁是一座有些破旧的院落,被一段低低土墙围住,大门已经破了,可以看见半个院子的细草;而门外坐着一个穿着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仿佛若有所思又无所思;而天空正中,是灼热的太阳。
不能纳入进画中的,大概就是“那三弦鼓荡的声浪”,然而,却可以作为画的背景音乐。人的生活中总有背景音乐的,凝神静思的时候,总有某些背景音乐就和思绪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特定画面的主旋律。而抓住生活截面的艺术就像生活中那凝神静思的时候,无不萦绕着和思绪融合在一起的音乐旋律吧,这首散文诗的音乐不止是纠住诗人的“那三弦鼓荡的声浪”,也是诗人思绪情感流动的旋律。后者融化为诗的意象和语言组织。
这幅素描画的背后,不是一个画家,却是一双眼睛——彳亍在长街上的抒情主人公的眼睛,还有他敏感的心和变幻的情绪。诗中第一句透露出嗔怒向无奈向绝望情绪的转换,“火一样”,像有点责备这太阳的灼热,然而却只能用“没法去遮拦”表达出一种怒也无益的无奈感,而那么索性“让他直晒着长街上”便酝酿出了一种绝望后的坦然吧。“静悄悄”、“悠悠”表现出的寂静的氛围,大概只有这种坦然之心才能缔造的吧,而且将这种坦然向着“静”迈进了。我认为不是愤世嫉俗,而是从这“绝望后的坦然”开始,诗人便逐步把我们引入了他淡淡而怜悯的目光之中。
说抒情主人公情绪变幻,第二段是一个证据。看着悠悠的风吹动路旁杨树的“寂静”感没有继续下去,愠怒的情绪因看见“破大门”反而被唤醒了,但已经微弱了很多。没有“悠悠”的风,却也是“绿茸茸细草”;而且太阳不再像“火一样”,而是“闪闪的金光”。更重要的情绪转变,却是因三弦而引起。破落的大门,长满细草的院落,低低的土墙,勾勒出一幅颓败的景象,也挡住了人,却没有挡住“那三弦鼓荡的声浪”。三弦的旋律我们已经无法还原了,但作者的情绪却仍可以窥见。“鼓荡”不正是抒情主人公内心振奋,情绪被激荡的写照吗,“鼓荡”在此变成了隐喻。而“‘声浪’暗含着‘水’的意象”,仿佛对抗着“火一样”的太阳。
然而,抒情主人公的这种情绪变化大概无人察觉吧,他却见着“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听着三弦旋律的便是这老年人,他“双手抱着头”,“不声不响”,这是仿佛有所思又仿佛无所思的表情,他听见了三弦声,这勾起了他内心的思绪吗?有也罢,没有也罢,他在想什么呢?我们和抒情主人公含着同样的猜测。然而老年人以这幅画像进入抒情主人公的目光,情绪必然没有知音,这一点抒情主人公是必然能够想到的吧,因此,我们感受到了他淡淡的感伤。这种感伤只能是淡淡的,诗人老年人“穿破衣裳”, “双手抱着头”,“不声不响”,对他的怜悯和知音难觅的悲哀便化作了这淡淡的感伤。
抒情主人公由听见三弦声的振奋,到看见老年人的感伤,这是诗人心灵的深沉啊,而这种深沉却是从艺术笔法中来的。最后一段“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这里的描写几乎不动声色,却让人感受到了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绪。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说的不正是这种美的意象。
另一方面,从整个文本来看,诗人心灵的深沉也是从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中来。“当散文诗不追求悦耳的人工音乐美的时候,当它的词的组合,不受韵律、押韵的限制,而完全根据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选择的时候,散文诗就更多地分得了内容的美,获得了自由、舒展、流畅的美。”沈尹默的这首《三弦》尽管有押韵,然而却有一种流畅之美。“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这样一个长句与抒情主人公由微弱的愠怒转为振奋的心绪正相宜。正如黑格尔所说:“它(复合长句的结构)把其它语言因素都包括在内,它用或简或繁的衔接,动荡的回旋曲折,或是静静地流动,忽而一泻直下,波澜壮阔,所以最适宜于描述各种情境,表现各种情感和情欲。”而这首散文诗中,这样融化着情绪的长句还有好几句。从这些长句中,这首诗获得了一种艺术别具风味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