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一颗纽扣有什么教育意义?
教育意义: 1. 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按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纽扣上洞眼的数量等)进行配对. 2. 乐意帮助别人,知道捡到东西后要归还主人. 3.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幼儿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方面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有些人认为班级管理是保教人员的事情,与小孩子无关。其实,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班级常规,更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如:在布置环境的时候,布置主题墙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让幼儿动手动脑,出谋划策,幼儿也会因老师采纳他们的建议和作品而高兴不已。在进行班级卫生工作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劳动让幼儿来完成,劳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做个”懒老师”。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帮助,但不是幼儿一要求就帮助,这样的教师算不上好老师。当幼儿发出请求,教师应该先判断幼儿是不是真正需要帮助,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难题;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幼儿”你再试一试”,”你能够做到的”,许多情况下,通过教师的鼓励,幼儿只需要稍加努力,问题就会自行解决。当你观察后发现,幼儿确实遇到了难题,也不必急于将结果告诉他,而应该指导他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得答案,语言的指导可以多一些,动手的机会应多留给幼儿。
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请幼儿整理一些玩具,请他们帮助教师送一些东西等等,一方面,幼儿非常乐意成为老师的”小帮手”,另一方面,还可以养成幼儿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方面,更应该同心协力。在幼儿园里,由于教师的引导、要求,许多幼儿在幼儿园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进步不少;但是回到家里由于家长的溺爱,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把家里搞的一塌糊涂,或者家长赶时间,来不及等孩子慢吞吞的做完事情,就全部包办了。因此这些行为就会促使孩子养成在家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其实在家中有更多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家长应该要有耐心,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如:吃饭时帮妈 妈分发碗筷,帮妈 妈摘菜,还可以帮妈 妈打扫房间等。家庭教育只有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只有将教育融入到家庭,再充分利用家庭这一资源,让幼儿的小手动一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幼儿创设动手环境。
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的生活中,家长只有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为他们创设动手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家长的教养态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因此我通过“家校路路通”或是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引导家长去鼓励自己的孩子多玩、多动手、多动脑。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溺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宝,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包办,这样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就几乎没有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差,特尤其是刚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有些家长还在抱怨自己的孩子能力太差,他们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溺爱而造成的。因此,我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家长在家为也能为自己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动手环境。例如:穿衣服方面,可以让孩子在家练习扣钮扣,教幼儿一首儿歌,让孩子学习将纽扣从下而上逐个扣好;又如拉拉链、穿鞋,系鞋带等方法,家长都可以在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如扫地、叠衣服、擦桌子等,不管你的孩子做得好不好,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在幼儿园里我们也坚持让幼儿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穿鞋,并用比赛的形式鼓励孩子把在家学会的本领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幼儿增加自信心。这样孩子们的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家长看一看自己孩子的进步。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观念。
孩子们都有自己动手的欲望,但是他们也有遇到困难喜欢依赖大人的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与家长共同合作,帮助孩子树立自己动手的观念。在幼儿园里我们要结合主题,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制作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和小制作。在这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幼儿多多参与,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我们也会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动手的观念。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家长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还应注意无毒、安全、易于取拿,还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逐渐增加动手操作的难度,操作材料的数量随着幼儿熟练程度逐渐增加。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购买一些高档的玩具,认为孩子就喜欢玩这种玩具,其实这些玩具只能给孩子短暂的刺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一些积木积塑玩具看起来很简单,孩子们却总是玩不厌,因为这些玩具能进行不同的组合和变化,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橡皮泥也是幼儿所喜欢的玩具,他们喜欢搓、捏,在他们小手的摆弄下,可以变出不同的东西来。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让幼儿自己布置小卧室;还可用旧挂历纸撕贴粘画,锻炼幼儿手的灵活、协调性,还能培养幼儿对撕贴的兴趣。
总之,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与幼儿园互相合作,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请家长融入到教育中来,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培育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坚持下去,祖国的下一代才能“手巧心更灵”。
如何有效培养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
著名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经说过:“要教育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既是指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做事能力。同样杨震宁教授也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晨间桌面游戏是每个孩子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一个星期下来每天都玩相同的玩具,所以每次我在讲评的时候就会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如果你每天都玩一样的,那么你就只能学会一样本领!如果你今天玩了这一样玩具,明天就可以试着玩另一样,这样你的本领就会越来越多了!”有些孩子听了我这样说以后,他就会按照我说的去做,隔天就会换一种玩具玩了。但是我发现我们班极里还有好几个孩子仍然还是老样子,天天都玩一样的内容。针对这几个孩子,当他们来到幼儿园以后,我就会主动叫他们坐到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学习其他的本领。他们在老师的邀请下,坐了过来,于是我就开始教他们了。我观察了多次后,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不愿意玩其他的玩具,而是他们怕自己不会做、做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他们就一直选择他们永远也玩不厌的积木。这些孩子当他们坐到我的身边后,我就会耐心的讲给他们听这样玩具应该怎么去玩,如果是需要动手操作的,我就会边讲解边示范,接着我就会让他们自己操作,当他们自己动手尝试时,我就会在旁边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帮助。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如果老师不主动邀请他,他准是就拿积木搭积木玩,为了让孩子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我就会主动邀请他玩其他的。有一天,我就邀请他来玩拼图,他答应了,于是我就拿起一个拼图玩具,教他一个一个照着原图进行拼搭,当他看我拼了几个后,我就让他自己也来试一试,我发现他学得还是挺快的,很快就掌握了拼图的要领,于是在讲评时我就重点表扬了他。结果第二天,他主动玩起了拼图玩具,自己认真的拼了起来,一个早晨拼好了好几幅图形,而且完成的质量也很好。经过这件事情,这个小男孩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后不再只玩搭积木的游戏了,有时会去做手工,有时还会去看看书呢……现在啊他的本领越来越多了。看来,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很重要的,能让孩子改变、进步很多。我们班还有几个这样的孩子,我还会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试着改变他们,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幼儿园里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我能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和同伴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我也要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个区域都“活”起来。首先,我要观察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各个区角的活动中去。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一是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孩子们才会在操作过程中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大胆。材料收集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等来丰富区域材料。如:树叶贴画,利用自然材料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蔬菜印章,利用各种蔬菜制作成印章;印染画,利用白纸做成印染的手帕……孩子们就在这样随心所欲的环境中,体验到了自由的快乐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也提高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子、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裙子等带到幼儿园内,开一家小小服装店;家里吃完的空的药盒投放到医院游戏里;糖果盒子提供到糖果店的游戏中等。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制作中,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也提高了,他们也更加喜欢玩区域活动了。家长们积极的参与、配合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而且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而不是把材料一下子全部都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废一些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等,制作出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这样还增强了家园联系。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不仅让幼儿获得表现自己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使他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足够的信心,养成他敢说敢做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有些人认为班级管理是保教人员的事情,与小孩子无关。其实,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班级常规,更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如:在布置环境的时候,布置主题墙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让幼儿动手动脑,出谋划策,幼儿也会因老师采纳他们的建议和作品而高兴不已。在进行班级卫生工作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劳动让幼儿来完成,劳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做个”懒老师”。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帮助,但不是幼儿一要求就帮助,这样的教师算不上好老师。当幼儿发出请求,教师应该先判断幼儿是不是真正需要帮助,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难题;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幼儿”你再试一试”,”你能够做到的”,许多情况下,通过教师的鼓励,幼儿只需要稍加努力,问题就会自行解决。当你观察后发现,幼儿确实遇到了难题,也不必急于将结果告诉他,而应该指导他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得答案,语言的指导可以多一些,动手的机会应多留给幼儿。
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请幼儿整理一些玩具,请他们帮助教师送一些东西等等,一方面,幼儿非常乐意成为老师的”小帮手”,另一方面,还可以养成幼儿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方面,更应该同心协力。在幼儿园里,由于教师的引导、要求,许多幼儿在幼儿园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进步不少;但是回到家里由于家长的溺爱,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把家里搞的一塌糊涂,或者家长赶时间,来不及等孩子慢吞吞的做完事情,就全部包办了。因此这些行为就会促使孩子养成在家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其实在家中有更多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家长应该要有耐心,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如:吃饭时帮妈 妈分发碗筷,帮妈 妈摘菜,还可以帮妈 妈打扫房间等。家庭教育只有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只有将教育融入到家庭,再充分利用家庭这一资源,让幼儿的小手动一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幼儿创设动手环境。
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的生活中,家长只有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为他们创设动手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家长的教养态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因此我通过“家校路路通”或是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引导家长去鼓励自己的孩子多玩、多动手、多动脑。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溺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宝,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包办,这样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就几乎没有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差,特尤其是刚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有些家长还在抱怨自己的孩子能力太差,他们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溺爱而造成的。因此,我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家长在家为也能为自己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动手环境。例如:穿衣服方面,可以让孩子在家练习扣钮扣,教幼儿一首儿歌,让孩子学习将纽扣从下而上逐个扣好;又如拉拉链、穿鞋,系鞋带等方法,家长都可以在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如扫地、叠衣服、擦桌子等,不管你的孩子做得好不好,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在幼儿园里我们也坚持让幼儿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穿鞋,并用比赛的形式鼓励孩子把在家学会的本领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幼儿增加自信心。这样孩子们的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家长看一看自己孩子的进步。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观念。
孩子们都有自己动手的欲望,但是他们也有遇到困难喜欢依赖大人的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与家长共同合作,帮助孩子树立自己动手的观念。在幼儿园里我们要结合主题,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制作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和小制作。在这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幼儿多多参与,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我们也会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动手的观念。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家长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还应注意无毒、安全、易于取拿,还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逐渐增加动手操作的难度,操作材料的数量随着幼儿熟练程度逐渐增加。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购买一些高档的玩具,认为孩子就喜欢玩这种玩具,其实这些玩具只能给孩子短暂的刺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一些积木积塑玩具看起来很简单,孩子们却总是玩不厌,因为这些玩具能进行不同的组合和变化,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橡皮泥也是幼儿所喜欢的玩具,他们喜欢搓、捏,在他们小手的摆弄下,可以变出不同的东西来。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让幼儿自己布置小卧室;还可用旧挂历纸撕贴粘画,锻炼幼儿手的灵活、协调性,还能培养幼儿对撕贴的兴趣。
总之,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与幼儿园互相合作,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请家长融入到教育中来,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培育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坚持下去,祖国的下一代才能“手巧心更灵”。
少儿多动症
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
患儿注意力难以集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是做游戏也不例外。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可分散他们的注意。患儿进小学后,在课堂上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坐在教室里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讲的时间很短。
2.活动过度
患儿往往从小活动量就大,有的甚至在胎儿期就特别好动。随着出生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更显得不安分。学会了走就不喜欢再坐,学会了爬楼梯后就上下爬个不停。多动症儿童中约有一半会出现动作不协调,不能做系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不会用剪刀。另外还可能出现斜视;发音不清、常流口水等行为特征。
3.感知觉障碍
表现为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清,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觉一听觉转换困难等。
4.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大发脾气、哭闹。他们在学校会经常主动与同学争吵或打架,行为冲动而不顾及后果。如不顾危险从高处跳下;想喝水时不顾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抓起就喝。这些冲动有时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的行为结果。
5.社会适应不良
患儿常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儿童游戏。
6.学习困难
虽然多动症儿童的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普遍很差。由于他们上课、做作业都不能集中精神,情绪容易波动,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感知觉方面的一些障碍也会导致一些学习困难,如视觉-听觉转换障碍会使患儿阅读困难,而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和左右辨别不清会使儿童在学习算式和一些算术符号时发生困难。写字、画画、手工等学习活动也会受到这些感知障碍的严重影响,留级生中多动症患儿占了相当的比例。
病因: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
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遗传因素
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其他因素
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
对于抽动秽语综合症,使以眼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地单一或复合的肌群抽动.
1 、挤眼、皱眉、噘嘴、耸肩、摇头、扭颈等。
2 、四肢以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
3 、喉咙部抽动则为异常发音,如似干咳、吼叫、吭吭声等。
4 、抽动症可在短时间内受抑制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病因:儿童多种抽动症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躯体因素、遗传因素、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发育问题有关。目前一般认为抽动症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基础,其表现形式明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的波动则和精神紧张因素有关。极少数患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部分缓解后发展为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症或Tourette综合征,而后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因为它们常常共发于同一个家族。
强迫症应该怎样做.才有好处?
要预防强迫症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强迫症,简而言之:强迫症=正常的心理现象+摆脱
强迫症的治愈=放弃“摆脱”=接纳正常的心理现象=为所当为
强迫症与一般的烦恼的区别在于:烦恼仅仅是单纯的烦恼,而强迫症则是企图消除根本不可消除的烦恼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是双重的烦恼。
强迫症的产生与人的个性有关,称为强迫型人格。有两类(1)多疑,缺乏判断力,遇事犹豫不决,类似轻微的强迫症。(2)固执、倔强、易激动、缺乏决断力。这两类型都具有善良、注重细节、求准确、爱整洁的共同点。
其次是心理社会因素,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习惯的形成。
此外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强迫个性的父母对患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强迫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 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健。
怎么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
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我们在《全脑数学》手指快算当中说过。孩子动手做事是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
手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动手就是在做大脑的体操。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在生活当中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
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
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
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
事情、主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那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意义有哪些?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
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
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比如,引导孩子自制玩具,让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做科学小试验,为孩子准备纸、布、线、胶水、
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2)给孩子提供各种材料。为孩子提供诸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等用具,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废纸让他撕,买一些蜡笔教他画,准备积木、
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
(3)开展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比如,用筷子夹玻璃球、撕纸屑做图案,用毛线穿纽扣ABAB的形势来穿,等游戏,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这些游戏不但
孩子感兴趣,同时能促进他的小肌肉发展。
(4)指导孩子制作手工。父母可从教孩子玩折纸和剪贴开始,指导孩子制作手工。如,对2—3岁的孩子,可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3—4岁的孩子,可学2至3步的折纸,
并开始学拿剪刀,(安全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还可贴成花篮;4—5岁的孩子,可学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制作汽车、轮船、大炮、飞机、小鸟等。
(5)手指游戏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我们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
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
总之,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给他足够的空间,他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因此,父母要从单一的价值观中走出来,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玩,关键是多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创意的人。
如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的根本保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3-6岁幼儿的健康划分为三个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于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主要要求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3-4岁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由于身心状况发育不完善,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能力。4-5岁时,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形成。5-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因此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要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首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指南中对3-6岁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设定了指标要求,就大班幼儿而言,5-6岁的幼儿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都要进行一餐二点的生活活动,就用餐上本园农村孩子存在着随意、散漫问题,我们针对这些现象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每天早上营养员把生菜切好做成拼盆放在幼儿进园的地方,让幼儿一进园就能看到,并对食谱感兴趣。在吃饭前我们一边分菜,一边让幼儿看看营养员伯伯烧了什么好吃的菜,名称叫什么?加深其对各类荤蔬菜的认识。在这样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幼儿很高兴,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乐于接受。午餐中播放一些轻音乐帮助幼儿愉快进餐,克服吃饭讲话的坏习惯。吃饭时老师仔细观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加以教育。对于饭量较小的幼儿,在分餐时先盛得少一点防止加重其心理负担,造成剩饭剩菜、拖延时间等现象。对于爱挑食的幼儿,教师酌情减少一些他们不爱吃的菜,并要求他们能尝试着吃一点,说说味道如何,教师再向他们说明这些菜的营养,这样逐步纠正了幼儿挑食的习惯。对于吃饭特别快的幼儿,教师也提醒他们学会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制定时间内收拾饭筷,养成饭后安静活动的良好习惯。
其次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针对本园老人带孩子,越俎代庖的普遍现象,如何让幼儿学会自理呢?一是教育幼儿学会独立用筷、调羹吃饭。在小班就让幼儿学会使用不同大小的调羹、夹子等餐具选用点心,中班幼儿可以选用调羹、筷子用餐,大班大部分幼儿都使用筷子用餐,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了技能。二是教育幼儿会穿脱简单的衣裤。小班的幼儿刚上幼儿园,不会穿衣服,领子找不到,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我们创设了娃娃家,让孩子在生活活动中给娃娃穿衣服,扣钮扣,刚开始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前后找不到,老师在前裤袋子上设了小红点,让幼儿先找标记,再分清楚裤子的前后,裤子穿上又拉不上,身体捏一捏,直到穿好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再次保教结合巩固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比如小班幼儿的儿歌是“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中大班的儿歌是“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在操作区,小班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还布置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心用纽扣代替,在材料袋里给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花瓣,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扣扣、解解、玩玩。大班用万通板制作鞋板,让幼儿进行系鞋带的练习,充分让幼儿尝试练习各种技能。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
最后密切联系家长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让家长在家里也进行同步培养。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大班家长根据自己孩子每天记录的生活内容,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一目了然,许多家长称赞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此外我们还进行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保健老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进行点评,并对保持良好习惯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以此鼓励。教师们还对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存在问题的幼儿,及时督促家长积极配合,让家长在家里注意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保持一致,通过家园协力,共同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
通过日常观察,我们朵朵班的小朋友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小朋友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小朋友连最基本的自己吃饭都不太会,不少家长也认为,小班幼儿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家中什么事都由长辈们包办代替,因此孩子丧失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能力也就越来越差。俗话说:动手又动脑,才会去创造。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成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以下几点我将与家长朋友们共同分享: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记得一个教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比如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让他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利用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选择,并能尊重幼儿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提供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独立能力的培养,如听故事等等。还可以通过游戏,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角色的选择,在游戏中有意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解决,从而形成独立解决的能力。 (三)家园的联系与合作培养幼儿独立性。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了锻炼孩子“心灵手巧”,不惜投资购买电子琴、学习机等高档的学习用具,却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细节对幼儿的培养和锻炼。如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孩子在家要什么给什么,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生活缺乏自理能力。其实幼儿完全可以在家干一些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洗手帕等生活小事,家长不必事事包办代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互相沟通协调一致,否则幼儿就不能明辨是非,家园表现不一,形成两面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先有动作,后有思维,过多地限制儿童运动,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不利,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创造型人才,如何使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呢?古人云:“授之以鱼,毋若授之以渔”,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总之,培养一个人的动手能力,应该贯穿在其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幼儿阶段的培养尤其重要,这需要我们教师、家长及社会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坚持下去,祖国的下一代才能“手巧心更灵”。
怎样培养2岁小孩的动手兴趣和动手能力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
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我们在《全脑数学》手指快算当中说过。孩子动手做事是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
手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动手就是在做大脑的体操。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在生活当中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
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
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
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
事情、主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那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意义有哪些?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
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
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比如,引导孩子自制玩具,让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做科学小试验,为孩子准备纸、布、线、胶水、
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2)给孩子提供各种材料。为孩子提供诸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等用具,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废纸让他撕,买一些蜡笔教他画,准备积木、
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
(3)开展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比如,用筷子夹玻璃球、撕纸屑做图案,用毛线穿纽扣ABAB的形势来穿,等游戏,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这些游戏不但
孩子感兴趣,同时能促进他的小肌肉发展。
(4)指导孩子制作手工。父母可从教孩子玩折纸和剪贴开始,指导孩子制作手工。如,对2—3岁的孩子,可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3—4岁的孩子,可学2至3步的折纸,
并开始学拿剪刀,(安全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还可贴成花篮;4—5岁的孩子,可学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制作汽车、轮船、大炮、飞机、小鸟等。
(5)手指游戏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我们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
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
总之,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给他足够的空间,他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因此,父母要从单一的价值观中走出来,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玩,关键是多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创意的人。
如何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教育实践
《指南》指出:“注重幼儿实践活动,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幼儿实践活动,因此开设活动区是非常重要的。《指南》指引我们从幼儿兴趣、经验出发,创设育人环境;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区角环境,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让孩子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探索、学习,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生活实践能力。
我们的孩子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教育莫过于生活,将区域活动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幼儿接受。因此,从幼儿自身及其周围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社区中寻求素材,用于幼儿的区域活动,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能促进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如:在中班时为了让幼儿关爱自己的小脸、小手、小脚,体验它们的重要性。在阅读区里,教师经常摆放了有关五官和四肢方面的书籍、图片,让幼儿操作、阅读;在操作区我们提供刺激各种器官的材料,如香水、醋、酒、塑料垫、鹅卵石等,鼓励幼儿去闻一闻、踩一踩、动一动,让幼儿通过感官体验建构五官与四肢的相关知识经验。科学发现区里,铁块与木块的数量形成对比,直观形象;磁铁为什么会吸铁的东西?不能吸木制的东西?了解磁铁有正负…幼儿不受约束、动一动、更换活动区,幼儿可根据自己兴趣,便于幼儿接受,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生活实践能力,让孩子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探索,直观形象,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不能吸木制的东西,在孩子们眼中,它们无一不是宝贝,充满了艺术气息,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塑料垫、经验出发;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图片、小脚,独特的作品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树叶,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磁铁为什么会吸铁的东西,铁块与木块的数量形成对比。因此、小手、醋、踩一踩、更换活动形式,让幼儿通过感官体验建构五官与四肢的相关知识经验,用于幼儿的区域活动,因此开设活动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经常更换材料,从幼儿自身及其周围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将区域活动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自由的活动环境中、学习《指南》指出,通过创意和遐想就会变化无穷、纸盒等等,如香水,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区角环境。当然、图片、纽扣、鹅卵石等:“注重幼儿实践活动,把活动区装点得富有童趣,教师经常摆放了有关五官和四肢方面的书籍,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在阅读区里,鼓励幼儿去闻一闻,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变化。
我们的孩子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教育莫过于生活?了解磁铁有正负极之说,能促进幼儿对生活的热爱、社区中寻求素材,创设育人环境、珠子。科学发现区里,充分利用周围有利条件,环境要跟着幼儿的需要而变化,在这宽松,体验它们的重要性、爱好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指南》指引我们从幼儿兴趣、阅读,活动区变成了孩子们的创造乐园。孩子们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每天做做玩玩:瓶子。还可以让幼儿自己收集各种材料,孩子们不厌其烦的主动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小东西,如;在操作区我们提供刺激各种器官的材料、酒。如,让幼儿操作:在中班时为了让幼儿关爱自己的小脸。”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幼儿实践活动,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