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京式月饼和苏式月饼哪个更早出现,苏式月饼比广式月饼便宜的原因

月饼是怎样变迁的?

月饼是怎样变迁的?

月饼在古时也称“小饼”和“月团”,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扩展资料

月饼注意事项——月饼和粥都会迅速提高血糖,不仅对糖尿病人不适合,对普通人的大脑细胞也不利,还会降低脂肪代谢,容易发胖,建议搭配茶饮去油解腻。

随着养生概念兴起,有些月饼甚至标榜少油、低糖,但即便如此,热量依旧不容小觑,过量食用会导致肠胃油腻、腹胀、消化不良,老年人、儿童吃多容易腹痛、腹泻或呕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月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吃月饼7大禁忌 月饼不宜和粥一起吃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起始于什么时候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起始于什么时候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收起

你们都知道月饼的来历吗?

你们都知道月饼的来历吗?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为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据说一年中秋,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太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举头望月,“月饼”二字脱口而出。从此“月饼”取代“胡饼”的名称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过中秋,喜欢吃一种叫“宫饼”的食品,“宫饼”又叫“小饼”,其实就是月饼。不过馅已比从前细致了许多。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说明面中掺入了油脂和鸡蛋,饴,说明馅里加入了糖类或果类,与现在的月饼已十分相似。 明代中秋吃月饼不但民间十分普及,而且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得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清代月饼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咏月饼诗》,写道“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把月饼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说明了当时月饼制作工艺的精湛。 时至今日,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元宵汤圆一样,已成为人们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月饼受人喜爱,不仅因为好吃,还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和祥瑞;吃月饼时,一家人可以围坐一方,遥望天上明月,祈盼人间太平。 月饼的品种 老式月饼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目前,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潮。 花色近似,但风味却迥然不同:京津月饼以素字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而广式月饼则轻油而偏重于糖;苏式的则取浓郁口味,油糖皆注重,且偏爱于松酥;潮式月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 云南的“滇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上海的“沪式月饼”、厦门的“庆兰月饼”、福州的“五仁月饼”、西安的“德懋恭”水晶月饼、哈尔滨的“老鼎丰牌”月饼、扬州的“黑麻月饼”、绍兴的“干菜月饼”、北京的“稻香村月饼”、济南的“葡萄软馅”月饼和“水晶豆蓉”月饼等著名品种,风味特点各有千秋。 京式月饼,作法如同烧饼,外皮香脆可口;苏式月饼外皮吃起来层次多且薄,酥软白净、香甜可口,外皮越松越白越好;广式月饼的外皮和西点类似,以内馅讲究著名;传统台湾月饼又称月光饼,以番薯为材料,口味甜而不腻,松软可口;清真月饼,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所特有之月饼,不含猪的成份,以清真牛肉月饼最为出名。 新款月饼 冰皮月饼: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为主,也有紫、绿、红、黄等颜色。口味出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谐美趣致。 果蔬月饼:特点是馅料主要是果蔬,馅心滑软,风味各异,馅料有哈密瓜、凤梨、荔枝、草莓、冬瓜、芋头、乌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浆,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风味。 海味月饼:是比较名贵的月饼,有鲍鱼、鱼翅、紫菜、鳐柱等,口味微带咸鲜,以甘香著称。 纳凉月饼:是把百合、绿豆、茶水糅进月饼馅精制而成,为最新的创意,有清润、美颜之功效。 椰奶月饼:以鲜榨椰汁、淡奶及瓜果制成馅料,含糖量、含油量都较低,口感清甜,椰味浓郁,入口齿颊留香。有清润、健胃、美颜功能。 茶叶月饼:又称新茶道月饼,以新绿茶为主馅料,口感清淡微香。有一种茶蓉月饼是以乌龙茶汁拌和莲蓉,较有新鲜感。 保健月饼:这是前年才出现的功能月饼,有人参月饼、钙质月饼、药膳月饼、含碘月饼等。 像形月饼:过去称猪仔饼,馅料较硬,多为儿童之食;外观生动,是孩子们的新宠物。 迷你月饼:主要形状小巧玲珑,制法精致考究。 冰淇淋月饼:用冰淇淋做馅,冰凉凉吃起来爽口的冰淇淋月饼是大人、小孩的最爱。 月饼的选购 消费者在选购月饼时一要看品牌,尽量选择知名品牌和老字号产品;二要看商标,不要购买生产标识不规范、不齐全的产品;三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在具体鉴别月饼时,首先要看外观,月饼的块型要大小均匀、周正饱满。广式月饼表面呈浅棕色,立墙为乳黄色,蛋浆涂抹均匀,且图案标有厂名和馅芯。京式月饼无图案、品名。其次闻气味,质量新鲜的月饼,能散发一种月饼特有的扑鼻香味,由于原料不同,皮馅香味各异。如果是使用劣质原辅料制作或存放时间较长的月饼,则会闻到一股异味或哈喇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费者可通过品尝来鉴别月饼的好坏。广式月饼薄皮大馅、口味纯正、口感绵软爽口;其馅芯以莲蓉、椰蓉、蛋黄、水果和各种肉馅为主,甜咸适度。京式月饼的皮馅制作精细繁杂,月饼皮有油皮、油酥皮、澄浆皮和京广皮四大类;馅芯又分为炼馅、炒馅、擦馅三个类别,馅芯内含果料较多,切开后可看到桃仁、瓜仁、麻仁、桂花、青红丝及各种果料。京式月饼吃起来松酥利口、绵软细腻,而质量低劣的月饼不仅皮馅坚韧没有酥松感,往往还有一种苦涩味。

满意请采纳

月饼的由来,谁知到?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全国月饼分五大类:京,津,广,苏,潮. 这里的津代表哪啊? 津门还是天津?

天津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拼?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传说月饼的名字还和杨贵妃有关。有一年中秋,月亮升起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吃着吃着,李隆基突然说:“这胡饼的名字太难听。”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看着天上的明月,灵机一动说:“要不叫月饼吧?”李隆基龙心大悦,觉得这名字雅致。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

最早月饼一词是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中秋节吃一种“宫饼”。慢慢流传到民间,百姓们称这种饼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盛行。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普遍的风俗,并且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开始初具雏形。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到了现代,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而且得益于发达的网络购物,想吃就可以随时买得到,不再只限于中秋节。

苏式月饼是不是江苏式的月饼

苏式月饼源起苏州,并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目前又向全国拓展。根据史载,苏式月饼始于唐宋,明清时更为鼎盛,是我国京、广、苏三大糕点派系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明清时,苏式月饼拥有稻香村、野荸荠、叶受和、桂香村、乾生元、王仁和等数十家生产名店。

苏式月饼重时令、讲新鲜、求精巧,制作中不添加疏松剂,创造出靠折叠面皮达到疏松的工艺。由于这种工艺独特,2007年,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苏式月饼有甜、咸、荤、素之别。甜月饼主要品种有玫瑰、百果、椒盐、豆沙、黑麻、薄荷……以清水玫瑰、水晶百果、白麻椒盐、夹沙猪油著名。咸月饼用火腿、猪油、鲜肉制成。

苏式月饼为什么受欢迎?恐怕与它的四大特色有关。

天然色香味。苏州物产丰富。虎丘、光福的桂花、玫瑰,东西山盛产的果仁、瓜果,都是苏式月饼的主要原料,其色香味自然天成。

选料考究。苏式月饼选料十分严格,玫瑰花必须晨间采摘、选厚瓣进行加工,桂花以光福窑上的银桂为佳,松仁选用色白粒满的,桃仁选薄衣型,瓜仁选薄壳型。月饼烘烤前在月饼中间盖上圆形、方形、三角形、葫芦形等精美的印章,展现了苏州人的文化书卷气。

工艺别具一格。苏式月饼不添加疏松剂,依靠手工折叠水油面团达到疏松。月饼馅料以油、糖、果仁为主,很少加水,自然保质期长。

现做现卖、新鲜可口。苏式月饼分甜、咸二类,从烘烤形式上又分为烤、烙二种。甜月饼以大炉烘烤为主,咸月饼以小炉烙为主。现做现卖、出炉即食,馅酥味美。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式月饼占苏州月饼市场80%以上,并走出国门,深受华人赞誉。1993年中秋期间,三位苏州师傅把苏式月饼带到新加坡,新加坡最有影响的华文报曾以“月饼市场新贵”为标题详细介绍了苏式月饼登陆新加坡的盛况。九十年代末,随着外来食品冲击,苏式月饼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降到20%以下,广式月饼反而一统苏州天下。

庆幸的是,近年来,苏州人对传统文化越加关注,苏式月饼也在顺应时代中进行着改革。2007年、2008年,苏式月饼在全国连年获奖,其苏州市场上的占有率也逐渐回升到35%以上,同时,迅速向全国拓展。2005年,长发首先借鉴台湾老婆饼的制作工艺,用法式压面机和推滚式成型机替代苏式月饼饼皮千年来手工成型工艺,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达到了标准化、洁净化生产。叶受和、采芝斋、得月楼等企业为迎合现代人需求,在苏式月饼的品种、口味、健康方面也都作了创新与发展。消费者可以期待,苏式月饼在传统的基础上正经历着不断创新与发展,把健康、多样、时尚的气息融入其中。

苏式月饼,在质量上,日有提高,花色品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制作方法与馅料、皮酥等配制方面,仍与传统的配制方法相仿。

原料配方 皮料:精白面粉9公斤 熟猪油3.1公斤 饴糖1公斤 80℃热水3.5公斤

酥皮料:精白面粉5公斤 熟猪油2.85公斤

馅料:(1)清水玫瑰月饼

熟面粉5公斤 绵白糖11公斤 熟猪油4.25公斤 糖制猪油丁5公斤 核桃仁1.5公斤 松子仁1.5公斤 瓜子仁1公斤 糖桔皮0.5公斤 黄丁0.5公斤 玫瑰花1公斤

(2)水晶百果月饼

熟面粉5公斤 绵白糖11公斤 熟猪油4.25公斤 糖制猪油丁5公斤 核桃仁2.5公斤 松子仁1公斤 瓜子仁1公斤 糖桔皮0.5公斤 黄丁0.5公斤 黄桂花0.5公斤

(3)甜腿百果月饼

熟面粉5公斤 绵白糖11公斤 熟猪油4.25公斤 糖制猪油丁5公斤 熟火腿肉1公斤 核桃仁1.5公斤 松子仁1公斤 瓜子仁0.5公斤 糖桔皮0.5公斤 黄丁0.5公斤 黄桂花1公斤

(4)松子枣泥月饼

绵白糖16公斤 熟猪油3.5公斤 糖制猪油丁0.75公斤 黑枣8公斤 松子仁2公斤 瓜子仁1公斤 糖桔皮0.5公斤 黄丁0.5公斤 黄桂花0.5公斤

(5)清水洗沙月饼

制成的豆沙28.5公斤 糖制猪油丁2.5公斤 糖桔皮0.5公斤 黄丁0.5公斤 黄桂花1公斤

(6)猪油夹沙月饼

制成的豆沙22.5公斤 糖制猪油丁8公斤 黄丁1公斤 黄桂花0.5公斤 玫瑰花0.5公斤

制作方法

1.大包酥酥皮制法:用料以5公斤计算,每公斤做12只月饼。先将皮料调成面团。制皮面团1.6公斤,油酥面团0.775公斤。将油酥包入皮料,用滚筒面杖压成簿皮(0.67厘米)。卷成圆形条条,用刀切成10块,再将小坯的两端,沿切口处向里边折捏,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形,就可包馅。

要点:油酥包入皮内后,用面杖擀薄时不宜擀的太短、太窄,以免皮酥不均匀,影响质量。

2.小包酥酥皮制法:面团和油酥面团制法同大包酥酥皮制法。将皮料与油酥料各分成10小块,将油酥逐一包入皮中,用面杖压扁后卷折成团,再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形即可包馅。

3.制馅:根据配方拌匀,揉透滋润即可。下列馅需预制成半成品:

(1)松子枣泥:先将黑枣去核、洗净、蒸烂绞成碎泥。糖放入锅内加水,加热溶化成糖浆,浓度以用竹筷能挑出丝为适度,然后将枣泥、油、松子加入,拌匀,烧到不粘手即可。

(2)清水洗沙:赤豆9公斤,砂糖15公斤,饴糖1.5公斤,生油2.5公斤,水3公斤,制法与豆沙馅同。

(3)猪油夹沙:所用的豆沙与清水豆沙制法相同。具体制法:将豆沙与糖、猪油丁、玫瑰花、桂花拌匀即可。

4.包馅:先取豆沙馅揿薄置于酥皮上,再取猪油丁、桂花等混合料同时包入酥皮内。

5.成型:包好馅后,在酥皮封口处贴上方型垫纸,压成1.67厘米厚的扁形月饼坯,每只90克,再在月饼生坯上盖以各种名称的印章。

6.烘烤:月饼生坯推入炉内,炉温保持在240℃左右,待月饼上的花纹定型后适当降温,上下火要求一致,烤6~7分钟熟透即可出炉,待凉透后下盘。

7.贮存:在装盒以前须完全冷透,轻拿轻放,防止皮酥脱落,影响质量及美观。如运销最好在月饼外面加包蜡纸或尼龙袋。

保藏一般存放在通风阴凉处。在30℃的气温中可保藏一个月,但“豆沙”和“枣泥”等软货,则保藏时间较短。

质量要求

1.色泽:表面金黄油润,圆边浅黄,底部没有焦斑。

2.形状:平整饱满,呈扁鼓形,没有裂口和漏底现象。

3.酥皮:外表完整,酥皮清晰不乱,没有僵皮和硬皮。

4.内质:皮馅厚薄均匀,无脱壳和空心现象,果料切块粗细适当。

5.滋味:饼皮松酥,有各种馅料的特有风味和正常的香味,无哈喇味和果皮的苦味或涩味。

中秋为什么吃月饼?月饼的由来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亮时,心血来潮说就把胡饼叫做月饼吧,于是把月饼的冠名权归杨贵妃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吗?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吃品和礼品,如此实用主义来对待,而悲惨地没有了我们祖先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的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了吗?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的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清《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我小时候家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自然中秋节是要吃致美斋的月饼,但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饼自然要迎合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敢又是海鲜馅又是鲍鱼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花脸般百变时尚起来,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蜜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练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饼成了一个筐,什么馅都敢往里面装。自然便敢于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朋或价值连城的月饼,都不是新闻,去年居然曾经花样翻新做成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一把。时代变迁了,民族传统中民俗的东西就一定也要变没有了吗?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那样浓重不可和奢侈豪华不可吗?今年政府出台强制性指令,不许豪华包装月饼,致使月饼的价格不得不屈尊下来。这当然是好事,只是要将月饼真正回归本来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时之事。为了赚钱,月饼仍然在花样翻新,我们自己和自己逗着玩。每当想起在我们的月饼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经被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秋节,我们为什么非要吃月饼?看来,这个问题还是值得问问我们自己的。○肖复兴

月饼这词是怎么来的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有许多关于月饼由来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从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海南近年来兴起的水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