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会出现脱轨情况一般会由于哪些方面原因导致?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1、火车在轨道上的运行原理大家都应该了解了,我们再看本文章的时候,可以设想小孩子玩的轨道火车的模型。
可能发生的原因:轨道或线路损坏。轨道出现高低不平,一边高一边矮的情况,或因天气天灾等原因轨道断裂、塌陷等。
轨距问题:轨距是钢轨头部踏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最小距离,直线地段标准轨距为1435mm,最大轨距不得大于1456mm。
标准是1435mm到1456mm之间,就是轨道在设计锁定轨温下铺设时,是在这个标准内让列车安全运行的。设计时的轨道温度可以达到标准,但是轨道长期在户外环境下,外因导致轨距发生变化。
2、列车横向力过大或者垂向力减小。我们可以设想,离心力的作用,当物体高速转圈时更易脱离原有的轨道,向外飞出,在转弯的地方,一般在轨道外侧加高,这样在重力作用下,使得一个外侧向内的力量产生,以此平衡因转弯产生的离心力,而这个过程是有速度要求的,如车轮异常或者某些地方列车超速,都会导致摩擦力不够,而发生脱轨。
3、轨道上有障碍物或者列车相撞。 这个情况较少发生,因为现在铁路管理很严格,是不会允许无关人员到铁路附近玩耍拍照等行为的。
4、从道岔的角度有可能是挤岔和掉道。
1)挤岔是指列车顺向经过道岔,并且道岔位置不正确,列车车轮经过道岔使尖轨和基本轨分开。
2)掉道是指列车逆向经过道岔且道岔处于四开状态,车轮一个在直轨上一个在曲轨上由于轨距加大造成车轮脱离钢轨。
模拟火车428事故(msts)
没记错的话MSTS没有胶济线,所以随便找一条线路只要有弯道双线就行,设置AI车使其在本务经过这一个弯道时差不多也到达此地了.(事实中事故发生在T195脱轨十几分钟后但是MSTS脱轨几秒后就强制结束任务了)进入任务中的弯道后,与DF110400会车前,使用F9呼出编组框从列车中部解挂拉开一段距离后紧急制动,这样后半列与前半列相撞导致出轨,与此同时DF110400也一头撞上列车.
大铁路模型中走形轨中间的轨有什么用?
这个一般只有在有桥梁或者是转弯的地段才有,主要作用是防止列车运行时脱轨,提高列车的安全系数.
火车的发明者
在1781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并饯行蒸汽机车具有光明的前景.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但是,保守的铁路拥有者却对蒸汽机车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提出,在铁路边上固定的牵引机,用拖缆来牵引火车.斯蒂芬森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火车的性能,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这种机车的卓越表现终于让怀疑者改变了态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
电影特技的特技内容
①完成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危险的摄制任务。影片中有时有战斗场面,如炮弹纷飞的大地、硝烟弥漫的战场、炮楼上天、战舰起火、飞机坠地、房屋倒塌、火车出轨等,有时有自然灾祸场面,如河堤决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等。一般摄制方法不能完成或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的摄制任务。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或影片中的一些惊险镜头,充分利用特技方法拍摄,能赋予电影以紧张、惊险的气氛,而又不必使演员承担任何风险。
②提高电影镜头的艺术质量,加强艺术效果。根据影片内容、气氛或画面效果的需要,利用特技方法可以改变被摄对象的数量,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造成正常透视或使影像变形;可以平衡画面亮度,调节画面影调和反差,改变画面气氛,重新安排画面构图,修改或去除画面中的部分景物;可以改变被摄对象的动作节奏、运动方向,在一个镜头中造成多画面或在一个画面中造成多影像;还可以制作划过、 淡入淡出、 叠化、翻板、画面转动及虚实技巧等。
③创造全新的电影镜头。在神话片和童话片中,那些被美化或被神化了的带有幻想情调的大自然和人物以及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在实际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往往是不能寻找到的,那闪耀着珠光宝气的水底龙宫、金碧辉煌使人眼花撩乱的天堂、神秘莫测的魔窟、飞腾、入地、劈水、开山、变化无穷力大无比的主人公,这一切离开电影特技就会使童话或神话片失去它特有的美丽感人的光泽。在科教片以及在科幻片中,只有充分利用特技方法,才能根据创作者的要求,摄制出一个个全新的镜头,使影片内容得到充分表现。
④节约拍摄时间,降低影片成本。 用于拍摄特技的摄影机的摄影频率一般是可调的,可以进行快速摄影和慢速摄影。通常,放映机的放映频率定为每秒钟24格,如果快速拍摄(一般指每秒24格以上 128格以下),正常频率放映,就会得到被摄对象动作变慢的效果。慢速拍摄(一般指每秒24格以下),正常频率放映,就会得到被摄对象动作变快的效果,因此也有的把快速摄影称作为慢动作摄影,把慢速摄影称之为快动作摄影。
在摄影时,如果摄影机反向转动、即胶片反向运动,在银幕上就会得到被摄对象的反向动作效果,这种方法称之为倒拍。
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将开动着的摄影机暂停,机位及其他条件固定不动,这时,更换、去掉或增加被摄对象中的某些物体,然后再开动摄影机继续拍摄。这样,在银幕上就会得到在一个画面中某些物体突然变化、消失或出现的效果,称之为停机再拍。
经多次局部曝光完成一个画面的方法,称之为画面的多次曝光。拍摄时,在摄影机前或摄影机内的片窗前加一块黑色不透明的遮板。第一次拍摄时,遮板挡掉景物中的一部分,使胶片上的相应部分不感光。第二次拍摄时,将第一次拍摄时胶片上感光部分用另一块遮板挡住,使其不再感光,同时撤去第一次拍摄时用过的遮板使未感光部分感光。这样,可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当一角两饰又要求在同一画面中出现时,则可用这种方法拍摄。这种多次曝光的画面,每部分都彼此紧紧相邻,故又称之为邻域式多次光。如果画面中多次曝光的各影像全部或部分相叠加在一起,则称之为叠印式多次曝光。
用小比例模型作为被摄对象以替代实景的拍摄方法称之为模型摄影,是最常用的特技方法之一。拍战争场面、自然灾害场面、神话片及童话片中的幻想景物、科教片中的模拟景物时都大量采用模型摄影。
模型是实物的缩小体,在画面中,它是做为真实的景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因此,模型与实景相应部分的比例关系、模型场面的透视关系、色彩、光线与表面质感的处理等都要尽可能的与实景相一致。
用绘画、模型或照片等替代拍摄的实景的一部分,补充或去掉实景中的部分景物,以便得到影片所要求的艺术效果的方法称之为同期接景法。同期接景法是特技方法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其中,用绘画代替画面中部分实景的方法称之为同期绘画合成(见绘画合成)。用模型替代部分实景的方法叫做同期模型合成法。比起绘画来,使用模型的优点在于立体感强、容易取得真实的照明效果、不大受拍摄时间的限制,同时还可以在模型部分制作一些必要的效果。缺点在于工艺比较复杂、接缝和支架都容易出现困难。
利用镜子反射的影像替代画面中实景的一部分,并在拍摄现场一次拍摄下来,并使之合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画面的方法,叫做镜子合成法。根据所使镜子的不同,该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全反射式反光镜,合成时,将全反射镜上不需要起反射作用的部分的反光物质除掉,这样,有反光物质的部分则起反射景物的作用,去掉反射物质的部分则起透过景物的作用,拍摄时,将反射的影像和透过的影像同时拍摄在一个画面中。另一类为半反射式反光镜,为避免反射的影像和透射的影像相互重叠在一起,拍摄时使用正负遮板。一遮板放在反射镜与演员表演的场景之间(在镜头的前面),另一遮板放在反射镜与被反射的景物之间(镜头的侧面)。
将银幕上的放映影像和银幕前面演员的表演一次拍摄在一个画面中的方法称之为银幕合成法。其中包括背景放映合成和正面放映合成。
近代较多使用的特技手法还有活动遮片摄影和光学技巧印片法。
随着电子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特技也相继出现了与它们有关的新方法。
电子蓝屏幕法。它是利用电子控制方法,将前景演员影像与背景影像同时合成在一个画面中。它由前景摄像车和背景摄像机构组成一个伺服控制系统。演员在蓝屏幕前表演。拍摄时,前景摄像车进行各种移动拍摄,受控的背景摄像机按一定的缩小比例做相应的运动以拍摄背景。两台摄像机摄得的影像通过电子合成机构合成在一个画面中,用录像机记录在磁带上。这种方法解决了活动遮片法中经常出现的前景(主要是人物)轮廓变宽的问题、移动拍摄问题,同时还可以使人物在模型中活动。这种记录在磁带上的信号可以转录到电影胶片上成为光学影像。
电子模拟摄影法。它用程序控制摄影机进行移动拍摄。拍摄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摄影机拍摄蓝幕前演员的表演场面,同时将摄影机实际拍摄时的各种运动量转换成模拟量,通过计算机运算并储存起来;将第一次摄得的底片按蓝屏幕法加工得到正负遮片。第二阶段拍摄背景。将计算机储存的信号按一定比例提取出来,模拟第一次拍摄时的运动形式,按比例的重复运动来拍摄背景。经合成,得到合成画面。
数字特技法。数字特技制做画面可分两种。一种是量线形图形,即单线条几何图形画面;一种是扫描图形,即有色调的扫描影像图形。动画片中多用第一种,故事影片多用第二种。制做方法是:根据拍摄要求,计算机进行运算并编制程序;经自动检验校正后,按程序用录像机拍摄录制画面,然后再将磁带信号转录到胶片上使之形成光学影像。
谁发明了火车?
英国斯蒂芬孙. "火车之父”的史蒂芬逊.他在前人创造的机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814年制造出了一台能够实用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能牵引30吨,还解决了火车经常脱轨的问题.但是这台机车的缺点很多,不仅走的慢,震动厉害,噪声大,而且烟筒里冒出了很高的火苗.史蒂芬逊继续进行试验、改进.又经过11年的艰苦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终于诞生了
磁悬浮列车有几种工作形式?
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体“同极磁极相互排斥,异极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由于磁铁有同极磁极相互排斥、异极磁极相互吸引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工作形式:一种是利用磁铁同极磁极相互排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使车体悬浮运行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极磁极相互吸引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排斥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
是谁发明了火车
1810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当时的火车很小,也很慢,当时有个人骑马和火车赛跑,讥笑火车太慢.但直到今天,马还在以以前的速度在跑,但火车的速度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最早的火车是谁发明的
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 1783年,瓦特的学生默多克造出了1台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车子,但效果不好,没人用.1807年,英国人特里维希克和维维安制造成功用蒸汽机推动的车子,可是这车子太笨重了,难以在普通的道路上行走,而他们也没想到把这辆车放到铁轨上去,所以不久也就弃之不用了.直到1814年,放牛娃出身的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造出了在铁轨上行走的蒸汽机车,正式发明了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