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茶饮料的目标市场
最终目标 星巴克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全球开设25000家连锁店,就像麦当劳快餐店(拥有30000家分店)那样,无处不在。 星巴克向各地拓展的做法是先攻下该地区的大城市,塑造良好的口碑后,再以此为中心,向周围较小的市镇进军。在拓展过程中,星巴克会先参考各地的人口结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确定有合适的客户群之后,才会进入该地区。 价格定位 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消费者定位是“白领阶层”。这些顾客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好精品、美食和艺术,而且是收入较高、忠诚度极高的消费阶层。 在餐饮服务业中,本身构筑差异化的成本很高,所以想通过产品和价格吸引顾客是很难的,而顾客往往在认同了一种服务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变化,会长期稳定地使用这种服务,这一点在白领阶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总有一种追求稳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星巴克以“攻心战略”来感动顾客,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海外市场扩张 星巴克选择了亚洲作为海外扩张的第一站,是因为:1、亚洲对星巴克扩大市场占有率很有帮助;2、亚洲可以成为星巴克优质阿拉伯咖啡豆的来源地;3、星巴克在亚洲很容易具有公关优势。 星巴克进军欧洲市场的主要原因是:1、欧洲具有浓厚的咖啡文化;2、欧洲咖啡客的悠闲使那里的经营者很少考虑变革和发展现代经营理念,这给星巴克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瑞士作为国际中立国家,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排外思想并不严重。因此,瑞士对星巴克的欧洲市场举足轻重。如果星巴克不能在瑞士立足,那么征服其他市场的计划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让“固执”的欧洲人喝蕴涵美国文化的咖啡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星巴克在攻坚欧洲市场的时候,就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不急躁,不放弃,执着地推广着自己的咖啡和文化,最终获得了成功。 跨国企业在海外立足的根本是入乡随俗,实行本土化经营。咖啡是西方的,星巴克是美国的,而星巴克的咖啡文化却是全世界的——这正是星巴克在全球化过程中巧妙运用本土化策略的结果。在中国和日本,星巴克让本来对咖啡并不熟悉的东方人品味出了“东西合壁”的美妙感觉,从而醉心于星巴克;在欧洲,星巴克让对音频 “保守且挑剔”的英国人从咖啡中喝出了下午茶的韵味。这便是文化融合的力量,是本土化的高明之处。星巴克是带着其独特的咖啡文化进入一片陌生市场的,但正是在陌生的市场中,星巴克丰富了自身,让顾客置身于星巴克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鲜感觉,这就保证了星巴克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开拓无往而不胜。
谁有,有关茶的市场调查报告啊~不是”茶饮料”哈!拜托啊~~急~!!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王登举 邰先弟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应用化学系)
摘要:中国的茶资源丰富,茶叶市场前景广阔,但有待于规范。
Tea is abundant in China, the market has a good future, but we should rectify market order.
关键词:茶饮料 有机茶 市场
引言
茶为中国国饮,起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数千年来茶叶在国人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改革的成功,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茶艺文化广受重视。中国幅员辽阔,正提供茶业绝佳的发展环境。我国现有茶园110万公顷,年生产茶叶60万吨、茶副产品2万余吨、茶树修剪及更新改造剪采枝叶3万吨,另可生产茶花50万吨或茶子12—15万吨,茶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产业年产值在70亿元左右。
茶叶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它和咖啡、可可饮料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含有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黄酮类、茶碱、芳香油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碘、锰、钼、锌、铜、锗、氟、硒等微量元素,共有300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叶的主要保健作用是: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疲劳、减肥、抗辐射、抗癌、降血脂、预防龋齿等。茶叶,特别是绿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越来越受各国消费者青睐并在和咖啡、碳酸饮料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世界各国和我国研究试验证实,绿茶可以防癌抗癌,降血脂血糖等大量信息经有关国家业界大力宣传后其影响逐步显现。
急求要有SWOT问题分析 饮料的市场营销策划书
茶饮料销售量最好的公司是?
表–1 茶饮料与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销售量)比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茶饮料 7% 15% 17% 18% 18% 20%
碳酸饮料 36% 27% 25% 23% 21% 21%
表–2 茶饮料与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销售额)比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茶饮料 12% 16% 18% 18% 19% 20%
碳酸饮料 26% 24% 22% 21% 19% 19%
根据以上两表分析,碳酸饮料市场逐年下降,而茶饮料市场却逐年上升;并且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的减小,2005年的销售量茶饮料比碳酸饮料仅少一个百分点,销售额却多一个百分点。
如今茶饮料中以康师傅、统一、娃哈哈这三大品牌始终保持着销售额和销售量的三甲地位。
见下表:
表-3 2001年-2004年茶饮料品牌市场份额(% )
品牌 企业名称 2001 2002 2003 2004
康师傅 顶津国际集团 11.1 15.4 11.8 10.8
统一 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4.0 6.5 6.7 6.7
娃哈哈 杭州娃哈哈集团 3.4 4.4 5.9 6.1
三得利 上海三得利梅林食品有限公司 1.8 1.5 1.4 1.4
奥得赛 北京东方奥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0.7 0.7 0.7 0.7
王老吉 广东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 0.4 0.4 0.6 0.6
汇源 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1.6 1.0 0.7 0.5
茶里王 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 0.1 0.5
麒麟 上海锦江麒麟饮料食品公司 0.4 0.4 0.4 0.4
雀巢冰爽茶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 – 0.4 0.3 0.3
天与地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 0.4 0.3 0.2 0.2
朝日 青岛青啤朝日饮品有限公司 – 0.1 0.1 0.1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 0.1 0.0 0.0 0.0
旭日升 河北旭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7 1.1 – –
其它 73.3 67.5 70.9 71.6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预测我国饮料行业的营销渠道发展方向
一:中国软饮料行业的营销现状
1、 软饮料行业销售特点和竞争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软饮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总的来说,软饮料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出多层次,多品牌,多特性,容量大,变化快,品牌竞争激烈等特点。目前,根据整个市场的发展特征,软饮料行业在中国主要分为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汁饮料。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类产品的竞争情况:
在碳酸饮料这个市场中,两乐仍然是呈高速的发展,而且,占据中国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将近占据75%的市场。其霸主地位无人可以动摇。而如一些本土的品牌,如非常可乐等本土的品牌占据着市场份额不到25%。因此在这个市场中,国外的品牌占据着绝大的优势,本土品牌发展并不乐观。
而在茶饮料和果汁饮料中,市场情况却大不相同。在茶饮料中,本土品牌娃哈哈取代了茶饮料中的先驱旭日升,与台湾的品牌统一,康师傅占得市场先驱地位,三分天下,但市场远没有达到像碳酸饮料市场呈现出来的寡头市场的情况。本土品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在果汁饮料中,市场排名占据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还不到20%,市场并没有强势品牌。而在果汁饮料中的混合果汁和纯果汁两个市场中,本土品牌农夫山泉、娃哈哈和汇源已经抢得了市场先机,占据了相当的优势。所以,在软饮料中的茶饮料和果汁饮料中,本土的饮料企业仍具有相当的市场机会,可以谋求发展。
但是本土饮料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白事可乐,台湾强势品牌统一,康师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利用自己的品牌、资金、渠道等综合的资源实力进行同质化的产品延伸,在茶饮料行业中,可口可乐选择和雀巢合作,共同推出了冰爽茶,并细分市场,定位于20到29岁的白领阶层,并通过宣传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说,快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这种做法也被其他的国外的饮料巨头所采用,意图借此瓜分市场。而在果汁市场中,可口可乐,百事更是紧接着推出了定位于儿童市场的“酷儿”和属于其中爆果汽细分市场的橙味果汽。在这种情况下,本土的品牌只有选择赋予自己产品更多的技术含量,更丰富的品牌内涵,和作为本土企业独具优势的渠道建设和国外品牌抗争。如果本土的饮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如果只图短期利益,跟随着竞争对手发展方向,做同质化产品,进行无品牌意识的竞争,那只能是拉大与国外企业的差距,甚至于被踢出市场。
本土碳酸饮料行业为例,首先分析饮料行业品牌危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除品牌危机的途径。并援引国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饮料品牌危机案例,强调本土饮料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品牌管理,慎重对待品牌危机。文章在分析饮料行业品牌危机现状时,根据其共性与个性,提出了把品牌危机分为行业性品牌危机和个体性品牌危机的新思路。
近几年,中国饮料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饮料厂商,许多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通过收购国内著名品牌或合资、独资经营挤占国内市场。当前我国饮料行业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显现,饮料品种已由单一的汽水发展成为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等十大类,同时发展并规范功能性饮料的生产, (1)果蔬饮料业的利润赶超碳酸饮料业。截至2007年2月,碳酸饮料制造业是软饮料制造业的龙头行业,其不论是销售收入、缴纳税金,还是利润总额都在软饮料制造业中占比较高;第2季度,碳酸饮料制造业仍在销售收入、缴纳税金上表现不俗,但利润总额已经开始退出“状元”位置,低于果蔬饮料制造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绿色、健康饮料的消费需求趋于明显
目前,我国饮料行业同质化较为普遍,一直困扰行业发展。那么,如何走出同质化的怪圈?必须走差异化的路子!本文分析了同质化现象和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摆脱我国饮料同质化现象的对策。
我急需一篇关于饮料的市场调查报告范文谢谢
2008凉茶市场调查问卷设计
一.背景信息:
性别: 职业: 在广州居住时间:___年 省籍:
年龄:□12-17 □18-21 □22-25 □26-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
二. 问卷内容:
1. 你每周饮用多少罐(瓶)凉茶? 请填写具体数字。(找出重度消费者)
罐(瓶)/周 罐(瓶)/月
2. 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购买罐装凉茶:(找出重点进攻渠道)
□大型超市 □小型便利店 □居住社区内的士多或超市 □ 大街上的士多 □其他地方(请填写):
3. 请说出你知道的几个罐装凉茶品牌:
(1) (2) (3) (4) (5) (6) (7) (8)
4. 你认为凉茶的功效好在什么地方?
5. 你认为凉茶美中不足之处在哪里?
6. 王老吉与其他凉茶相比优势在哪里?
7. 王老吉的不足之出在哪里?
调查目的:
设计本问卷的目的是为了对凉茶市场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调查,想了解消费者对凉茶功效的整体优劣评价, 并找出市场第一品牌“王老吉”的优势与不足所在,这样方便公司的新品牌罐装凉茶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突破口。同时想找出重度消费者购买凉茶的渠道和消费习惯,为公司的渠道策略及其他推广策略找出依据。
1. 你每周饮用多少罐(瓶)凉茶?
分析: 大部分人83.3%的消费者每月饮用不足4罐凉茶,也就是每周1罐左右。16.7%的消费者每月饮用8罐以上,也就是每周多于2罐,甚至有8.3%的消费者是几乎每天饮用。
建议:公司多寻找一些每月饮用8罐以上的重度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以便开展后续的营销活动。
2. 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购买罐装凉茶
购买凉茶的地点分布比较散,无明显规律,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才能进一步分析。
3. 请说出你知道的几个罐装凉茶品牌:
王老吉是占第一位的,提及率达到100%,非常令人羡慕的品牌地位。黄振龙以75%的提及率排在第二位,邓老、徐其修、白云山、和其正以25%的提及率共同排在第三位,春和堂、夏桑菊、广东凉茶等以8%的提及率排在后面。
我个人认为,凉茶新品进入市场,最好第一阶段不要打广告,因为从以上数字可以发现广告宣传效果很大部分被行业第一名的广告给抵消掉了。
同时,也是这些凉茶品牌没有一个准确定位所造成的后果,比如,和其正打了很多广告但是没有人记得 准(不是记不住,是记不准确产品的差异化在什么地方),因为缺乏定位创意。
4. 你认为凉茶的功效好在什么地方?
答案都基本是“清火”,在广东,消费者对凉茶功效高度一直认同,没有分歧。
5. 你认为凉茶美中不足之处在哪里?
味道苦、没有美容功效、价格贵等。
6. 王老吉与其他凉茶相比优势在哪里?
品牌优势。
7. 王老吉的不足之出在哪里?
33%的消费者认为价格贵,16.7%的消费者认为其效果一般,同时也有16.7%的消费者认为其味道偏甜,25%的消费者认为其包装单一(有的认为单一包装不太方便)。
凉茶一罐3.5元的零售价的确在饮料同行中算偏高的了,所以竞争对手都把价格定在跟王老吉一样的零售价时,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很多竞争对手把价格定的跟王老吉一样高,但他们没有想到消费者中的一部分已经对王老吉的高价有“意见”了。后来者要定同样的高价,代价会比王老吉更大,而且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大多数企业决策者拍脑袋的结果是,在没有任何证据之下,把凉茶的价格定的比领导品牌还高,结果有的企业亏损额还大过销售额。笔者真心希望这不是事实,是谣传。
营销标准化战略案例
企业通过大半年的市场运做,也投入了大量的促销传播活动可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使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导入期过长迟迟未能将市场打开。 通过我们公司对饮料市场和对公司营销定位和运营执行的情况诊断分析,其主要原因表现为: A)定位不够精确 从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上看:根据现在推广的这3个产品的功效是属于清热类的功能性饮料,口感的药味比较浓。而公司却简单将它们定位为15岁—25岁之间的广泛的目标消费群,并按普通茶饮料传统的营销策略去推广。然而,这种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更确切的定位是25岁—45岁的消费群。 然而市场运作的最基本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不够精确,那后面所有的传播和推广工作的结果将是事倍功半!事情首先要做对然后才是做好 。 B、在市场推广策略上,营销传播核心不明确,导致所有执行促销活动很凌乱,随意性很大。从传播的角度看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几乎为0。因此传播的费用花了很多却都是在浪费。在终端推广执行上没有到位,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不明确,也没有执行的标准。 C、品牌形象诉求凌乱,没有实现统一诉求传播。比如,企业视觉系统标志定位后,没有按照VI的应用原则,容易造成品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统一传播和有效整合。 D、主导产品包装过于贴近其他品牌的风格,没有个性。 E、终端促销没有很好运用,引起销势不好,很难拉动销售。 F、产品结构需要调整。目前企业的3个产品在短期内还不能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再说在细分市场上其市场份额也没有多少,这样的产品目标消费群本来就很窄。加上企业资金实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目前解决生存问题也是关键的。 G、再销售上看,市场强势企业经过多年经营所构筑起的几乎垄断的销售壁垒,别人的营销运营能力、资金势力、市场品牌价值、销售网络等都是XX公司所面临的挑战。 H、从大环境上,茶饮料的生产壁垒不高,其他企业能轻易进入。如果企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建立根据地,在一定的区域市场不能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那未来企业必将与其他新进企业一起在低断市场撕杀。 2、企业市场机会 我能分得一杯羹吗?这是许多市场拾遗者的心声,也是XX公司最为关心的问题! 1.市场机会 巨大的市场机会与风险的存在,使得许多欲进入茶饮料市场的企业不尽要问,我能分得一杯羹吗?市场的进入壁垒有多高?尽管目前我国茶饮料市场的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这并不等于没有给新进入者留有市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从宏观市场分析:按人均消费量来,2000年中国人均消费茶饮料仅0.3公斤,如果与日本人均年饮用量的20到30公斤计算,我国茶饮料还有5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即使从我国目前人均10公斤的饮料消费量来看,我国茶饮料的市场容量至少为1300万吨,而目前我国茶饮料的实际产量仅为185万吨,尚有1115万吨的市场成长空间,而且目前的销售还仅仅集中在重点城市,快速成长期估计至少还有3年。 以下具体通过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壁垒来看一下新进入者的市场机会。 ● 生产壁垒 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生产茶饮料的直接成本并不高,一瓶饮料的成本约在1元左右,虽然目前茶饮料价格下调了6%-8%,但零售价仍可以卖到3元。因此对于商家来说,茶饮料的生产壁垒并不高。 ● 销售壁垒 虽然目前茶饮料市场的垄断程度较高,主要茶饮料企业的广告投放力度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给新进入者筑起了很高的市场壁垒,但也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国茶饮料尚处于成长期,目前市场中主要茶饮料企业所获得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经营上的成功,但另一方面是因为其进入市场较早,”吃得快”,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只要找准市场的卖点,取得成功并不是没有机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茶饮料市尚未达到可乐市场那样高的品牌忠诚度,产品口味才是市场的真正卖点 。 ●区位优势 利用广西连接东南亚之区位优势,开发东南亚市场是XX公司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点。同时也是为将来全面开发全国市场的战略部署。 ●技术优势 XX公司的生产工艺有先进的技术,在行业上有自己的生产标准,是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这为企业高科技品牌奠定雄厚的基础。 六、消费者特征与消费习惯分析 1.消费者特征 ●女性稍高于男性。调查显示,女性最常喝饮料的比例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消费者看重茶饮料的健康、时尚特性不无关系,另外喝茶饮料不发
中国饮料行业的发展现状
食品饮料行业是“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将为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软饮料制造业是食品行业中快速增长的子行业之一,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软饮料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到2006年9月,软饮料产量3269万吨,比2004年增长22.31%。实现总产值(现价)1026.08亿元,销售收1113.6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32%、27.26%。软饮料行业保持产销两旺,累计产销率水平达到99.359%。
“十一五”规划的初步实施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推动我国饮料行业稳步健康发展。行业需求的不断提高,产能的不断扩大,使得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在产销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饮品不断推陈出新,将衍生更加广阔细分市场空间。一些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优势企业将具备更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对品牌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我国软饮料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2006年1-9月份实现利税130.63亿元,同比增长25.14%,利税水平快速增长。利税快速成长中行业的经营风险增大,追逐产销量的扩张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仍需兼顾企业的效率、研发能力以及内部管理的规范等长远发展,注重内涵增长。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不容忽视的是,原料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其中,2006年至2007年,榨季国内外白糖供求矛盾仍会加剧,白糖价格将继续走高,其白糖期货价格在前期的连续逼空,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形下,食品饮料行业的成本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碳酸饮料如何市场定位
综观国内饮料行业现状,碳酸饮料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品牌集中度非常高,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分销渠道和市场覆盖率来实现效益增长;果汁饮料和茶饮料还处于产品成长期,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同时一些新兴成长的饮料类型如植物蛋白饮料和运动功能性饮料等也有望成为下一个饮料业经济增长点,目前市场上这类饮料还没有主打产品,消费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一)市场分析 消费者对饮料产品的需求表现在对其实质属性和扩增属性需求两方面,实质属性即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如解渴等;而扩增属性则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身份、审美等。 当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口味、包装、价格上;还体现在健康、时尚、环保等方面。消费者口味的多样性和猎奇心理,以及缺乏品牌忠诚,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各种饮料类型在市场所处阶段不同,市场空间和拓展策略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饮料产品的营养成分以及是否天然健康、绿色环保和时尚品位等更高层面的心理需求。这也为饮料企业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营销推广以及广告利益点诉求等方面提供重要启示。 (二)目标定位 消费市场的日益裂化,使得市场环境和媒介环境变得纷繁复杂的同时,也为饮料企业开展目标消费群体营销提供机会。新兴出现的饮料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如新女性群体、新生代族(16-25岁)、儿童群体和新知识精英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等,不同饮料群体有着不同的饮料消费需求,这些差异表现在对口味、品牌、价格、包装、促销和广告风格等一切消费者接触产品及信息的领域,高度细分化的市场为饮料企业进行市场拓展提供无限空间。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性地开发饮料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二是针对性地利用传播媒介,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传播的最佳效果。 经过综合考虑,我们将产品定位于功能性饮料 “新饮品A”,目标群体定位在新生代族(16-25岁)和新知识精英群体, 新生代族(16-25岁)出生在知识大爆炸的新网络时代,精力充沛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新知识精英群体普遍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作为功能性饮料“饮品A”可以充分补充人体日常所消耗的**,所以很,他们是重度消费者。 (三)包装手段 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超级市场以自助的形式出售,企业通过有特色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因而包装和广告促销一样执行着推销任务。针对不同群体而设计的包装样式和容量,标志是红底配以白色流线型字母,热情而有活力,通过统一的颜色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记忆和联想。借助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实现本品牌和竞争品牌的区隔,使品牌能从琳琅满目的货架空间中脱颖而出。从争取有限货架空间到争取无限的消费者心理空间、从有声语言销售到无声语言理念的提升,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市场竞争呈现出来的两种趋势。符合饮料消费场合的不同特点
需求分析—饮料加工企业
功能饮料是指在饮料中加入一定功能因子,使其在解渴的同时具有调节肌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的饮料。目前市场上的功能饮料大致可以分为3类,即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保健饮料。
1995年原产泰国的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来到中国,首次给中国带来了功能饮料的概念,红牛在中国进行了多年的基础建设和市场拓展,以功能饮料市场先入者的地位占到中国功能饮料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功能饮料更是层出不穷,如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农夫山泉的“尖叫”、康师傅的“劲跑”、汇源的“他+她-”,巨能的“体饮”……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功能饮料的销售额从2000年的8.4亿元,激增到2005年的30亿人民币,实现了每年两位数的的高速增长。
但目前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创新,市场跟随严重,导致产品趋同化,而且目前中国功能饮料行业缺乏具体标准,市场进入门槛低,行业的竞争无序。为此,中国应加快出台功能饮料行业标准,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饮料生产企业应正确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积极进行技术和营销的创新,寻找差异化卖点。
近几年,世界性的环境质素的下降和人群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日渐增多,而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个人健康问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开始选择健康的食品、饮品,这种需求的产生使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功能饮料开始受人们的青睐。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因此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08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功能饮料的概念、分类、特点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饮料行业和功能饮料行业的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保健饮料市场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功能饮料市场做了主要品牌营销案例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和替代品发展分析,最后分析了饮料行业和功能饮料行业的发展前景。您若想对功能饮料市场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功能饮料生产,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