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巴拉螺类(巴拉兰芋螺)

什么海鲜名字闽南语叫巴拉

什么海鲜名字闽南语叫巴拉

貌似是带鱼、、

观赏海螺的品种都有哪些?

观赏海螺的品种都有哪些?

中国四大名螺

1.凤尾螺(大法螺) 塔高而尖,高度低于总壳高的一半,螺顶常缺损。每层宽大的体层常有两条明显的纵胀肋。壳表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纹和新月形斑纹。壳口橙褐色,外唇齿间有白色沟槽。轴齿白色,齿间为深褐色。可作号角. 2.唐冠螺壳重,有大而厚的轴盾,螺塔低,纵胀肋彼此成直角排列。肩角有一列大结节,下面有3条隆起的螺肋。壳面呈灰色或白色,外唇后面有褐色条带。外唇齿和螺轴呈桔色。雄贝较小,而结节呈角状。 3.鹦鹉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但只有在纵切之后才明显。壳内隔成许多气室,彼此由中空的管子串连。壳两侧对称,壳口大,无脐孔。壳表白色或乳白色,从脐部辐射出红色曲折纹,但并没有伸展至体层最宽大处。 4.万宝螺里面还有图片自己可以去看看哈` http://www.fmprc.gov.cn/ce/ceph/chn/flbgk/flbly/6/t228565.htm

参考资料: http://www.fmprc.gov.cn/ce/ceph/chn/flbgk/flbly/6/t228565.htm

螺类动物有哪些优点?

螺类动物有哪些优点?

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效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最喜欢的是海螺,因为海螺的壳特别美丽,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

螺类动物有哪些外貌特征?

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像宝塔的,有像圆锥的,有像仿锤的,有像陀螺的,还有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的,更有像双锥的.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螺壳的建筑非常考究,分内、中、外三层.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作壳面,并常常饰以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因为这层壳紧挨着主人柔软、稚嫩的肉体.

什么螺吃水草?

除水草螺类:主要代表有神秘螺、黄金螺等等.

什么样的螺不能吃

这种东西实质上是好东西~~~但是吃时请特别的注意,请往下看~~一种软体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体外有一个外壳。田螺的足肌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足底紧贴着的膜片,叫做厣,它像一个圆盖子,当遇到不测或需要休息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贝壳里,并通过足的肌肉收缩,用厣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可以食用,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质足。淡水中常见有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等。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或其同属动物的全体。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夏、秋季捕取。 [性味]味甘、咸,性寒。 [功用主治]清热利水、除湿解毒。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临床应用] 1.治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鸡骨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每日1次。 2.治小便不利、白浊:田螺250克洗净,去尾部,入热油锅内,略炒片刻,加入大蒜头少许,食盐调味,加水煮熟,用针挑出螺肉食用。 3.治黄疸:田螺肉100克,茵陈12克,溪黄草30克,田基黄3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4.治菌痢:田螺500克,挑出螺肉,晒干,炒焦,水煎服,每次 10克,每日3次。 5.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消渴病:大田螺15个,养于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米酒半小杯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炖熟饮汤,每日1次。 6.治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车前子30克,红枣 10个,田螺(连壳)1000克。先用清水静养田螺1–2天,经常换水以漂去污泥,斩去田螺笃;红枣(去核)洗净。用纱布另包车前子,与红枣、田螺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饮汤吃螺肉。 [用法用量]炖汤服,视病情适量用。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食。 [成分与药用] 本品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A。具有利水消肿作用。 螺一般长在水塘里,如果水质不好的话,容易受污染,特别是吃的时候如果螺内的大便没排干净,有很多寄生虫,比如钉镙就是血吸虫的寄主。因此吃的时候最好买河螺或者田螺,水塘里的螺少吃,买回来后用一个桶放清水把螺养几天,每天换一次水,让螺把大便排净,煮螺的时候要把螺煮透煮熟,杀死寄生虫。最好不要吃烧烤的海螺,因为如果烧不熟,容易感染肝吸虫病。

这个棕色白色相间的螺叫什么?它有两个细细的触角和一个大触角

杀手螺 别名:刺客螺,杀手螺,大黄蜂螺 分布:东南亚印尼,泰国,马来西亚 不食藻类,但喜食其他螺类、小虾以及动物尸体,偏夜行性,白天常潜入底砂层活动.此螺可捕食神秘螺、苹果螺、马来螺、野生小杂螺和各种小型观赏虾.对斑马螺、蜜蜂角螺、鲍鱼螺等强效除藻的汽水螺攻击性相对有限.由于活动能力及食量有限,如将此螺用于控制较大水族箱内的杂螺,则效果不一定明显,公螺与母螺的区别是,公螺壳体长,母螺壳体短胖,卵为单独一小袋,方型,内有一小卵,每次可产30至200不等,多产于隙缝,沉木下,泵内边角,等等. (百度百科)

吃哪种螺对身体最好?

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编辑本段]营养分析 1. 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蛋白质、铁和钙,对目赤、黄疸、脚气、痔疮等疾病有食疗作用; 2. 食用田螺对狐臭有显著疗效。 [编辑本段]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适宜糖尿病,癌症,干燥综合征者食用;也适宜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者食用; 2. 凡屑脾胃虚寒,便溏腹泻之人忌食;因螺性大寒, 故风寒感冒期间忌食,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素有胃寒病者忌食。 [编辑本段]食物相克 螺肉不宜与中药蛤蚧、西药土霉素素同服;不宜与牛肉、羊肉、蚕豆、猪肉、蛤、面、玉米、冬瓜、香瓜、木耳及糖类同食;吃螺不可饮用冰水,否则会导致腹泻。 [编辑本段]烹饪指导 1. 为防止病菌和寄生虫感染,在食用螺类时一定要煮透,一般煮10分钟以上再食用为佳; 2. 死螺不能吃; 3. 海螺的脑神经分泌的物质会引起食物中毒;海螺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1~2小时),症状为恶心、呕吐、头晕,所以在烹制过程中要把海螺的头部去掉。 [编辑本段]食疗作用 味甘咸、性寒,入脾、胃、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止渴,醒酒的功效; 治热结小便不利、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地里有许多小尖螺?

那是蜗牛.

蜗牛是陆上爬行的腹足纲软体动物。其口在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鄂片和齿舌,齿舌上生长着很多排列整齐的小齿,用来咀嚼和磨碎食物,是多种植物的敌害。

蜗牛一般一年繁殖很快。5月中旬至10月上旬是它们的活动盛期,多于四五月产卵于草根、土缝、枯叶或石块下,每个成体可产卵50至300粒。6至9月蜗牛的活动最为旺盛,一直到10月下旬开始下降。

近几年来,蜗牛对城市绿地造成的危害愈加严重,白三叶草坪、红花酢浆草及禾本科植物等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蜗牛取食叶片和叶柄,同时分泌黏液污染幼苗,取食造成的伤口有时还可以诱发软腐病,致叶片或幼苗腐烂坏死,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蜗牛的防治通常要采取综合措施,着重减少其数量。消灭成螺的主要时期是春末夏初,尤其在5至6月蜗牛繁殖高峰期之前。在这期间要恶化蜗牛生长及繁殖的环境具体措施为:

1、控制土壤中水分对防治蜗牛起着关键作用,上半年雨水较多,特别是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应及时开沟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温度。

2、人工锄草或喷洒除草剂等手段清除绿地四周、花坛、水沟边的杂草,去除地表茂盛的植被、植物残体、石头等杂物。可降低温度、减少蜗牛隐藏地,恶化蜗牛栖息的场所。

3、春末夏初要勤松土或翻地,使蜗牛成螺和卵块暴露于土壤表面,使其在日光下暴晒而亡。在冬、春季节天寒地冻时进行翻耕,可使部分成螺、幼螺、卵暴露地面而被冻死或被天敌啄食。

4、人工捡拾虽然费时,但很有效。坚持每天日出前或阴天活动时,在土壤表面和绿叶上捕捉,其群体数量大幅度减少后改为每周一次,捕捉的蜗牛一定要杀死,不能扔在附近,以防其体内的卵在母体死亡后孵化。

5、撒生石灰带也是防治蜗牛的有效办法。在花坛周围或绿地边撒石灰带,蜗牛沾上石灰就会失水死亡。此方法必须在绿地干燥时进行,可杀死部分成螺或幼螺。

6、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于发生盛期选用2%的灭害螺毒饵0.4至0.5公斤/亩,或5%的密达(四聚乙醛)杀螺颗粒0.5至0.6公斤/亩,工8%灭蜗灵颗粒剂、10%的多聚乙醛(蜗牛敌)颗粒0.6至1公斤/亩搅拌干细土或细沙后,于傍晚均匀撒施于绿地土面。成株基部放密达20至30粒,灭蜗效果更佳。还有其他一些药剂防治蜗牛的办法。例如,当清晨蜗牛潜入土中时(阴天可在上午)用硫酸铜1:800倍溶液或1%的食盐水喷洒防治。用灭喁灵800至1000倍液或氨水70至400倍液喷洒防治。建议对上述药品交替使用,以保证杀蜗保叶,并延缓蜗牛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四大名螺的鹦鹉螺

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

海洋软体动物,共有七种,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鹦鹉螺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鹦鹉螺是菊石的近亲,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